7月29日,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“幸福食光机”社会实践团队带着探索智慧养老的课题,走进上海新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,亲身体验了科技赋能下的“虚拟养老院”模式。

在这里,养老科技既“硬核”又充满温度。智能床垫能精准“看护”老人起居,一旦老人离床超过15分钟未归,系统便会自动向家属和社区管家报警。AI智能药柜能听懂方言指令,大大方便了长者取药。适老化样板间的声控窗帘、升降橱柜等设计,让成员们大开眼界。而角落里的绒毛玩具狗,则用于“宠物疗法”,成为认知障碍老人的情感慰藉。

更令调研团队惊喜的,是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。中心通过“摩卡量表”为老人建立认知档案,定制园艺、音乐等干预课程,将服务细化为“早筛查、早干预”。在适老化设计中,强调“去繁就简”,用最朴素的方式缓解老人焦虑,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“技术不是门槛,用心才是关键。”

调研恰逢“多巴胺蒲扇DIY”活动。大学生们与老人结对创作,火花四溅。80多岁的王奶奶用荧光粉丝带装饰扇面,笑着问:“小姑娘,这个颜色时髦吧?”现场笑声不断,00后们教老人编中国结,也虚心学习传统八段锦,代际隔阂在互动中消融。93岁老人亲手制作的多巴胺配色蒲扇,成为智慧养老活力与创造力的生动注脚。

活动尾声,团队意外收到新虹街道为老服务中心的表扬信,信中高度评价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。这封意外的认可,连同所见所闻,成为他们此行最珍贵的收获,也为探索农村智慧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 (拟稿:“幸福食光机”暑期社会实践团 /俞孙楠 施宇敏 /张嘉乐 毛嘉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