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智慧科技遇上社区养老助餐,如何平衡效率与温度?7月30日,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“幸福食光机”实践团队在上海市普陀区社区智慧助餐服务调研中发现:先进的智能设备并非万能钥匙,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社交与情感需求的“人情味”,是提升服务接受度的关键因素。
团队通过对比调研揭示了智慧助餐面临的现实挑战。在位置相对偏僻的枣阳片区智慧食堂,尽管配备了智能烹饪设备,但因人流量不足导致设备使用率低迷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毗邻环球港商业综合体的白兰片区食堂,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稳定的客流,智慧餐线使用率显著较高。调研数据与用户反馈均指向一点:社区助餐服务的可持续运营,技术升级是基础,但选址的交通便利性、餐品口味的适老性等“人本因素”更为重要。
数字化服务的推广同样遭遇“人情”壁垒。针对上海市推广的“助老e餐”数字化点餐系统,团队发现,即便有党员骑手提供助送服务,大多数老年人仍倾向于选择堂食。“老年人对餐食新鲜健康的要求,以及就餐过程中的社交互动需求,是单纯依靠技术手段难以满足的。”枣阳片区驻站养老顾问张文老师分析道。这凸显了技术方案在解决老年人复合需求时的局限性。
调研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为这一发现提供了生动注脚。团队成员在调研途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,协助外来务工人员杜大姐对接了法律援助资源。杜大姐感慨“最好的智慧,是读懂人心”,并用手机记录下与队员们的暖心互动。这一经历深刻印证了:真正“智慧”的服务,核心在于洞察并回应人的真实需求。
此次田野调查进一步验证,优质的社区服务必须根植于基层实践,深刻理解服务对象。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“幸福食光机”团队表示,将基于对上海“普陀模式”的深入调研,结合地方实际,探索构建更具温度、更可持续的社区智慧助餐服务体系,贡献青年智慧与方案。
(拟稿:“幸福食光机”暑期社会实践团 文/俞孙楠 施宇敏 图/毛嘉雯 张嘉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