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0日-7月25,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“幸福食光机”暑期实践团队走进上海市闵行区新虹街道和诸暨和庄颐养社区,分别围绕上海市品牌养老项目老伙伴计划”和智慧养老实践展开深度田野调查探索构建城乡互通的“阶梯式互助”养老新路径。

在闵行区新虹街道爱博四村,“老伙伴”计划构建了独特的互助网络:组织50-75岁低龄老人志愿者,按1:5比例结对帮扶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,形成精细化的“楼组微网格”。其主要措施有三:一是保留动迁社区熟人社会关系,依托广场舞队长、楼组长等群众领袖激活社区自治组织;二是以“荣退仪式”“优秀志愿者评选”等精神激励为核心,配合每月12元补贴维持可持续性;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组织提供沟通技巧、音乐疗愈等支持,形成“行政力量+专业组织+社区自治”三维体系。这种非正式柔性嵌入模式,实现了低龄老人按1:5比例结对帮扶高龄独居老人的精细化“楼组微网格”。

联动考察的诸暨和庄颐养社区则呈现“银发互助”与智慧养老的创新结合:低龄老人担任“数字导师”帮扶高龄群体,智能辅具通过“老人口述需求+AI模拟体验”实现精准服务,形成“人文打底、技术增能”的县域方案。与上海模式形成鲜明互补——前者重柔性社区自治,后者显组织化技术赋能。

基于两地经验,团队正构建阶梯式互助模型:以低龄助高龄为基础层,社区支持网络为中间层,专业培训与智慧工具为增强层,适配城乡多元场景。“长三角养老协作亟需青年视角,”新虹街道负责人肯定道,“你们正在构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。”团队将持续推动学术与实践融合,为区域银发经济注入青春智慧。

(拟稿:“幸福食光机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 /施宇敏 俞孙楠 /张嘉乐 毛嘉雯)